
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
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,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,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、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。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1【教学目标】
1.知识与技能:顺畅翻译全文,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。
2.过程与方法: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,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。
3.情感态度和价值观:引导学生领悟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。
【教学难点】
1.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。
2.本故事所包含的诚信道理在今天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意义。
【教学时间】
1课时
【教学过程】
一、介绍作者及作品
刘义庆(403-444),南朝宋文学家。彭城人。宋宗室,袭封临川王,曾任南兖州刺史。爱好文学,招纳文士。
《世说新语》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,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、轶事,以短篇为主,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。《世说新语》全书原8卷,分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、方正、雅量等36门,《咏雪》选自“言语”一门,《陈太丘与友期》选自“方正”一门。
二、朗读
1.放录音(或师范读)。
2.指名学生朗读课文,师正音,辨形。
三、质疑讨论活动(师预先准备,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)
1.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,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。
2.师明确这则译文及重点词。
3.友人末到,陈大丘就独自走了。你是陈大丘,你会怎么做?
(可以选择陈大丘那样“舍去”,因为友人不守时,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打电话问明情况,表现你的态度)。
4.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?
(当父母问年仅七岁的元方“尊君在下”,元方不是简单的回答“已去”,而是详细地回答“待君久不至,已去”。当友人怒斥其父“非人哉,与人其行,相委而去”时。元方义正严辞地进行驳斥:“君与家君期日中,日中不至,则是无信;对子骂父,则是无礼”,这些都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。)
5.如何看待元方这个“时年七岁”的孩子?
(人物形象往往通过语言,行动的描写地表现。元方驳斥“友人”并“入门不顾”,可见他对无信无礼之人的态度。由此可见,从小就做一个守时守信有礼的人)
6.“友人渐,下车引之,元方入门不顾。”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,为什么? (如答失礼,理由可参考:元方批评友人无理,自己更应做到有礼——友人已经认错,又是父亲的朋友,是长辈,即是有错,也应以礼待之。如答不失礼,理由可参考:友人失约在先,是无信;友人骂元方之父,是无礼;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)
7.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,请设想一下,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?(开放性试题,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做答,言之成理即可)
针对上述问题及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:问题1、2由四人小组解答:问题3、4、8师指导生解答。
四、布置作业
1.完成课后练习。
2.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《世说新语》,讲给其他同学听。
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2【教材分析】
《陈太丘与友期行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,主要是在写陈元方的聪明活泼,诚实守信。文中“无信”“无礼”是本文的核心词,作者用元方和友人的对话来说明“信”和“礼”的重要性。
【学情分析】
我面对的是七年级的新生,刚接触到文言文,学生会感觉很生疏和艰难。在讲课的过程中多给予方法性的指导,进行读、讲、议的方式相结合,进行授课。
【教学目标】
1、积累“期、舍、不”等常见文言词。
2、多角度朗读,触摸人物性格。
3、评述人物,辨别是非。
4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。
【重点难点】
1、多角度朗读,触摸人物性格。
2、评述人物,辨别是非。
3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。
【教学方法】
诵读法、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。
【课型】
教读课
【教学过程】
一、导入
昨天晚上,我和一个学生约好今天中午2:20在办公室,他找我默写《咏雪》,人没来,我该怎么办?谁帮我出主意?(生答)古代有个叫陈太丘的人,也遇到了这样的事,他是怎么办的?今天,我们就来学习《陈太丘与友期行》。
二、朗读
(投影)要求:读准字音读出节奏
1、找一生朗读,其他学生做点评。
学生点评时应让学生朗读,老师顺势作以指导。
2、找学生再读。
3、全班齐读。
三、疏通文意
(投影)要求: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。给重点词加点,疑难句子画横线,并写上评注,疑难问题旁打上问号。
如:过中不至,太丘舍去,?去后?乃至。
请学生按照此法自主学习,根据注释,小组讨论,译读课文。三五分钟后,学生把有疑难的地方说出来,师生共同解决。
(设计意图:理解课文内容,练习语言表达能力)
四、读文章,品人物。
(投影)1、请以“我从----------的句子,看出-------是--------的人”。
如:我从元方时年七岁,门外戏的句子,看出元方是活泼、开朗的人。
2、根据学生的对人物性格的了解,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。在朗读时可以有表情和手势。
(设计意图:通过对课文的再朗读,感知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,进一步认识人物。)
五、拓展延伸
刚才大家读的很投入,对故事理解得更透彻。下面老是想开个记者会,请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,一起探讨。
预设问题:1、你如何评价陈太丘的做法?如果你是陈太丘,你会怎么做?
2、“元方入门不顾”是否失礼?
3、友人、元方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?
六、书美言,谈收获
1、学习本文,老师感受很深,于是写了首打油诗以表我心。希望老师的诗是抛砖引玉,激起你的思维之花,写出更美妙的语言。诗如下:
《世说新语》小文章,蕴含道理故事强。告诫人们做事情,诚信有礼记心上。
2、学生写出感受,格式不限。
(设计意图:通过学生写感言,表达自己对诚信的感悟,让学生在心灵上对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有新的认识)
小结:自古以来,诚实守信、明礼懂礼是中华民族的优 ……此处隐藏6538个字……>补:补出省略的地方
换:用现代语言代替文言
加:把单音节变成双音节
调:调整倒装句语序
说明:在之前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,我已经在翻译的过程中明确了以上几点常用方法。现在回顾一遍,既是对学习方法的巩固,也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解释、翻译提供了帮助。
2、默读课文,遇到不懂的地方看课下注释和工具书,凭自己的能力解释清楚每一个字词。然后解释下列加点字。
陈太丘与友期行
期日中
太丘舍去
去后乃至
门外戏
尊君在不
君与家君期日中
相委而去
则是无信
下车引之
元方入门不顾
明确:
陈太丘与友期行期:约会,约定时间。行,出行。
期日中期:约定的时间。
太丘舍去去:离开
去后乃至乃:才。至:到。
门外戏戏:玩耍,游戏。
尊君在不尊君,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。
不:通假字,同“否”。
君与家君期日中君:古代尊称对方,现可译为“您”。
家君:谦词,对人称自己的父亲。
相委而去委:丢下、舍弃。
则是无信则:就。
下车引之引:拉。
元方入门不顾顾:回头看。
注:(1)“去”的解释要注意古今异义。可举例如:“我去学校。”这句话的古义为:我离开学校;今义为:我去到学校。
(2)知识拓展:对对方一般用尊称,如:君、尊君、令尊、令堂、令郎、令爱;对己方则用谦称,如:家父、家母、舍姊、家兄、鄙人、拙荆、贱内、犬子等。
3、比一比,看哪个小组翻译得最好!
注:将文章分文八个小部分,从每个小组选一个同学翻译。如出现翻译不确切的情况(包括关键字词意义解释错误,漏字,未补充省略成分,语序不当等)时,由本小组同学继续翻译。
注:不平均地分为如下八个小部分:
a.陈太丘与友期行,期日中。
b.过中不至,太丘舍去,去后乃至。
c.元方时年七岁,门外戏。
d.客问元方:“尊君在不?”
e.答曰:“待君久不至,已去。”
f.友人便怒曰:“非人哉!与人期行,相委而去。”
g.元方曰:“君与家君期日中,日中不至,则是无信;对子骂父,则是无礼。”
h.友人惭,下车引之。元方入门不顾。
翻译从略。在同学翻译“过中不至”或其他语句出现错误的时候。老师及时指出其翻译的缺点:缺少主语。并提示文章中还有很多地方省略了人物:
陈太丘与友期行,期日中,(友人)过中不至,太丘舍(友人)去,(陈太丘)去后(友人)乃至。元方时年七岁,门外戏。客问元方:“尊君在不?”(陈元方)答曰:“(家君)待君久不至,已去。”
4、理解了文章内容后,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。
说明: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学积累文言字词,精确地理解文章内容。本文字词和内容均较简单,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、质疑问难和老师的重点字词检测掌握字词意义。在逐句翻译过程中解决句子成分省略时的翻译问题,并巩固翻译时字字落实、调整语序的习惯。这个环节是接下来品评人物风貌的基础,必须一丝不苟地落实。
四、品评人物的风貌
1、文中真正犯错的是谁?他先后犯了哪些错误?怎么评价这个人?
明确:“友人”,他先失信于陈太丘,又失礼于陈元方。他虽然失信、失礼,但是错而能改。
2、“方正”是什么意思?你觉得为什么《陈太丘与友期》这篇文章被放在《世说新语》的“方正”篇里?
明确:方正是正直不阿的意思。虽然“友人”官位较高,但陈太丘不因此而特地等候,而是坚持原则地到时间就离开了。虽然父亲的“友人”既尊且长,但陈元方不因此而放过他的错误,而是直言指出。
3、你怎么看陈元方“入门不顾”的行为?
注:我们这里评论陈元方,首先告诉大家一个词:知人论世,就是要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,然后来鉴别这个人物。
就像辛毗一样,当时的很多人都是面对上司、尊者的错误毫不留情面,比如:嵇绍,和峤等。而当时的人们时怎么看待这种不留情面的行为?记录下来,广为传播,并评之以“方正”,就很明显是称赞有加了。所以,大家认为,当时的人们会怎么评价陈元方?
事实上,这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真性情的一种表现,是时代的风尚,甚至连非常尴尬的“友人”可能也会称赞他。
但是世易时移,时至今日,我们就要思考一下:如果我们现在这样“入门不顾”是否合适?
明确: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,这种不给错误者留情面的行为被视为真性情的体现,是得到普遍赞扬的,因此无所谓失礼。但是在当今社会,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处理,对于不严重的错误,我们应当原谅;对于严重的错误,简单的道歉是不能原谅的,我们也可以“入门不顾”。
4、你怎么评价陈太丘、陈元方?
陈太丘:守信用,坚持原则
陈元方:坚持原则,直言对错,有真性情
5、自由地朗读文章,要把人物的性格因素考虑进来。然后齐读一遍。
说明:这一环节是学生理解文章主旨,并初步领会魏晋六朝人物精神风貌的关键。对三个人物的评价应该不难完成,难点在于“元方入门不顾”的评判。对此,我认为陈元方的行为与“失礼”与否无关,因为当时的“礼”并不认为这样失礼,这是真性情的展现。理解这一点,不仅解决这个难题,同时也对我国文化中的魏晋风度和精神有所了解,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熏陶机会。但是,对于现代社会来说,这种行为是不提倡的,因此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是否合适。
五、拓展我们的思维
1、请你发挥想象力,创造性复述这个故事:你可以在复述的过程中适当添加内容,如陈太丘离去时的情景,元方在玩什么,元方入门不顾后友人的表情动作等。
2、请你在《世说新语》中找一个有趣的故事,抄写在下面。
明确:
王子猷居山阴,夜大雪,眠觉,开室,命酌酒,四望皎然。因起彷徨,咏左思《招隐诗》。忽忆戴安道,时戴在剡,即便夜乘小船就之。经宿方至,造门不前而返。人问其故,王曰:“吾本乘兴而行,兴尽而返,何必见戴?”
——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
王蓝田性急。尝食鸡子,以箸刺之,不得,便大怒,举以掷地。鸡子于地圆转未止,仍下地以屐齿碾之,又不得。瞋甚,复于地取内口中,啮破即吐之。王右军闻而大笑曰:“使安期有此性,犹当无一豪可论,况蓝田邪?”
——《世说新语·忿狷》
希望大家读一读这本书,就能发现古人原来是非常有趣的的。
六、说说你的收获
今天我们学习《陈太丘与友期》这篇文章,你有什么收获?
课后作业:
1、背诵全文。
2、翻译《陈太丘与友期》全文。
3、课外阅读《世说新语》中其它故事。